当前位置:首页 >互聯網 >雲南羅平生物群發現2.44億年前清道夫型新鰭魚類化石——小巧漏臥魚 正文

雲南羅平生物群發現2.44億年前清道夫型新鰭魚類化石——小巧漏臥魚

来源:清湯炸肚網   作者:唱盤劊子手   时间:2025-11-02 17:41:27
小巧漏臥魚複原圖 (徐光輝 供圖)
小巧漏臥魚複原圖 (徐光輝 供圖)
小巧漏臥魚正型標本(徐光輝 供圖)
小巧漏臥魚正型標本(徐光輝 供圖)
小巧漏臥魚較完整標本(徐光輝 供圖)
小巧漏臥魚較完整標本(徐光輝 供圖)
小巧漏臥魚上下頜放大圖(徐光輝 供圖)
小巧漏臥魚上下頜放大圖(徐光輝 供圖)
(神秘的地球uux.cn報道)據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徐光輝研究員通過對雲南羅平生物群的最新研究,在滇東(曲靖市羅平縣和紅河州瀘西縣)發現2.44億年前(中三疊世安尼期)一種清道夫型新鰭魚類化石,命名為小巧漏臥魚。以小巧漏臥魚和其它相關的新鰭魚類為研究對象,在過去十年的分支係統學研究基礎上,徐光輝建立了輻鰭魚亞綱的一個新目:漏臥魚目。小巧漏臥魚是漏臥魚目最古老的屬種,代表了已知最早的清道夫型基幹新鰭魚類。研究成果發表在牛津大學出版的著名動物學期刊《林奈動物學報》上。 
三疊紀是新鰭魚類輻射演化的重要時期,出現了適應不同生態類型的新鰭魚類:有牙齒粗壯而鋒利的頂端捕食者,有半球形齒的食甲型魚類,也有牙齒細小或無齒的食浮遊生物魚類。小巧漏臥魚和這些的捕食者都不一樣,它是一種食腐性清道夫型魚類。它的頭骨形態十分特別,顱頂骨骼幾乎愈合成一整塊,前鰓蓋骨下部前傾,上頜較短、後端膨大,下頜纖細,口緣前半部分具有異乎尋常的長而尖的牙齒。它的標準體長隻有三個厘米左右,很不起眼,但卻是海洋生態係統中的重要一環,因為它可以比微生物更快速地分解其它動物(如大型海生爬行動物)的遺骸,是海底的清潔工,對整個海洋生態係統的正常運行可以說非常重要。 
漏臥魚屬名源於古代羅平及周邊地區的漏臥侯國。得益於這一地區豐富的三疊紀魚化石材料,徐光輝研究員在新鰭魚類的演化關係和分類研究上取得突破性進展。在世界上首次重建了較完整的早期新鰭魚類進化樹,提出了新的基幹新鰭魚類分類體係,將小巧漏臥魚、貝氏羅平魚和歐洲的貝洛特梳齒魚歸入新建立的漏臥魚科。該科的近親是此前發現於南美及歐洲中、晚三疊世的偽比肯魚科魚類,兩者組成漏臥魚目。該研究對於了解三疊紀海洋生態係統食物網的營養結構以及早期新鰭魚類的演化、分類和生物地理具有重要意義。 
該項研究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的資助。
原文鏈接:https://academic.oup.com/zoolinnean/article-abstract/doi/10.1093/zoolinnean/zlaa053/5859858?redirectedFrom=fulltext
相關報道:中國科學家最新研究發現2.44億年前“小巧漏臥魚”
(神秘的地球uux.cn報道)據中新網北京7月14日電(孫自法):記者14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該所徐光輝研究員通過對雲南羅平生物群的最新研究,在滇東(曲靖市羅平縣和紅河州瀘西縣)發現迄今最古老的、2.44億年前(中三疊世安尼期)的一種清道夫型新鰭魚類化石,命名為“小巧漏臥魚”。
以小巧漏臥魚和其他相關的新鰭魚類為研究對象,在過去10年的分支係統學研究基礎上,徐光輝建立了輻鰭魚亞綱的一個新目——漏臥魚目,小巧漏臥魚是漏臥魚目最古老的屬種,代表了已知最早的清道夫型基幹新鰭魚類。這一古生物演化領域重要研究成果論文,近日已在牛津大學出版的著名動物學期刊《林奈動物學報》上發表。
徐光輝研究員通過網絡接受記者采訪介紹說,三疊紀是新鰭魚類輻射演化的重要時期,已出現適應不同生態類型的新鰭魚類:有牙齒粗壯而鋒利的頂端捕食者,有半球形齒的食甲型魚類,也有牙齒細小或無齒的食浮遊生物魚類。
不過,最新發現的小巧漏臥魚和這些捕食者都不一樣,它是一種食腐性的清道夫型魚類,其頭骨形態十分特別,顱頂骨骼幾乎愈合成一整塊,前鰓蓋骨下部前傾,上頜較短、後端膨大,下頜纖細,口緣前半部分具有異乎尋常的長而尖的牙齒。小巧漏臥魚標準體長僅3厘米左右,雖小巧而很不起眼,卻是海洋生態係統重要一環,因為它可以比微生物更快速分解其他動物(如大型海生爬行動物)的遺骸,堪稱海底“清潔工”,對整個海洋生態係統的正常運行非常重要。
徐光輝表示,漏臥魚屬名源於古代羅平及周邊地區的漏臥侯國,得益於該地區豐富的三疊紀魚化石材料,他在新鰭魚類的演化關係和分類研究上取得一係列突破性進展:在世界上首次重建較完整的早期新鰭魚類進化樹;提出新的基幹新鰭魚類分類體係,將小巧漏臥魚、貝氏羅平魚和歐洲的貝洛特梳齒魚歸入新建立的漏臥魚科。
他指出,漏臥魚科的近親是此前發現於南美及歐洲中、晚三疊世的偽比肯魚科魚類,兩者組成漏臥魚目。這項研究對於了解三疊紀海洋生態係統食物網的營養結構以及早期新鰭魚類的演化、分類和生物地理均具有重要意義。
相關報道:2.44億年前清道夫型新鰭魚類化石驚現
(神秘的地球uux.cn報道)據科技日報昆明7月14日電(趙漢斌):最近,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徐光輝研究員在雲南羅平、瀘西一帶出露的、距今約2.44億年的中三疊世安尼期海相地層中,發現了一種清道夫型新鰭魚類化石,並命名為小巧漏臥魚。國際著名動物學期刊《林奈動物學報》發表了這一成果。
漏臥魚屬名源於古代羅平及周邊地區的“漏臥侯國”。在此前10年的分支係統學研究基礎上,徐光輝以小巧漏臥魚和其它相關新鰭魚類為研究對象,建立了輻鰭魚亞綱的一個新目——漏臥魚目。小巧漏臥魚是此目最古老的屬種,代表了已知最早的清道夫型基幹新鰭魚類。“它比在歐洲發現的同類還早了約400萬年,更接近漏臥魚科魚類的祖先。”徐光輝告訴記者,漏臥魚科的近親是此前發現於南美及歐洲中、晚三疊世的偽比肯魚科魚類,兩者組成漏臥魚目。
“小巧漏臥魚是一種特化的食腐性魚類,它的頭骨形態十分特別,顱頂骨骼幾乎愈合成一整塊,前鰓蓋骨下部前傾,上頜較短、後端膨大,下頜纖細,口緣前半部分具有異乎尋常的長而尖的牙齒。”徐光輝說,小巧漏臥魚標準體長僅3厘米左右,很不起眼,但代表了海洋生態係統中重要的一環——它比微生物更快速地分解包括大型海生爬行動物在內的遺骸,堪稱海底“清潔工”,對海洋生態係統至關重要;同時,它與已發現的其他羅平古生物群形成共生的關係。
得益於該地區豐富的三疊紀魚化石材料,近年來徐光輝在新鰭魚類的演化關係和分類研究上取得一係列突破性進展。此項新的研究,對了解三疊紀海洋生態係統食物網的營養結構,以及早期新鰭魚類的演化、分類和生物地理均具有重要意義。

标签:

责任编辑:劉仲儀

全网热点